Search

◆ Welcome to Laird Studio! 歡迎蒞臨萊爾德工作室 (੭ु´ ᐜ `)੭ु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 Steam ] [ 教學 ] Steam Greenlight 投票通過後,如何申請加入 Steamworks (免費 RPG 遊戲上架經驗分享)





Source: https://steamcommunity.com/greenlight


◆ Steam Greenlight 系列文章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1. 如何提交遊戲並發佈到 Steam Greenlight 平台供網友投票

2. Steam Greenlight 投票通過後,如何申請加入 Steamworks

3. 順利審核通過加入 Steamworks 後,如何上架遊戲到 Steam 平台

此系列文章將完整還原 Caliburn Studio 開發的免費 RPG 遊戲《泡泡星球的娜塔莉》從 Steam Greenlight 投票到上架的過程,目前已經完成前兩個部分,最後一個部分將在遊戲正式上架到 Steam 後釋出,歡迎多加參考利用!



◆ 編按:

相信有在關注遊戲資訊的朋友都已經知曉, Steam Greenlight 服務即將在 2017 年春季吹熄燈號,改成名為「 Steam Direct 」的平台服務,詳情可至萊德挑選的三篇媒體網站瀏覽報導。

4Gamers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31422

巴哈姆特 GNN
https://gnn.gamer.com.tw/7/143497.html

INSIDE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2/14/steam-is-releasing-steam-direct-to-replace-greenlight


Steam 官方撤換平台的理由我想不用贅述,這三篇報導都寫得非常清楚,過去雖然 Steam Greenlight 降低了發行遊戲的門檻,也帶來了不少麻煩,如今官方打算擴大自身的審查權限,不再交由玩家去投票評價一款尚未正式發行的遊戲,有興趣也可以前往 Steam 官方部落格瀏覽公告,底下的留言非常精彩啊!

Steam Blog
http://steamcommunity.com/games/593110/announcements/detail/558846854614253751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換掉 Steam Greenlight ,有優點,同樣也有缺點,而這缺點,一樣需要時間去證明,就像 2012 年 Steam 推行 Greenlight 平台一樣,不會想到 Greenlight 未來會帶來的種種麻煩。

鑑於台灣在 Steam Greenlight 平台的經驗並不足,還有許多團隊尚未挑戰這個全新的領域,或是分享相關的數據,官方就把這個服務撤換掉了,萊德想用這系列文章做為一個借鏡,未來 Steam Direct 是不是一個比 Greenlight 更好的平台,大家也能從這系列的文章窺知一二。



本文開始~


此篇為 Steam Greenlight 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紀錄了當 Steam Greenlight 專案「首次」投票通過後,如何申請加入 Steamworks ,成為正式簽約的 Steam 遊戲發行人(團隊),但因為 Caliburn Studio 與 Steam 簽署了保密合約,部分資訊會有所保留不公開在此處,還請多多包涵。

*註:通過綠光投票後加入 Steamworks 的程序每個帳號只需要申請一次,審核通過即可一勞永逸,未來提交綠光專案供玩家投票通過後,即可立即上架遊戲。此外,雖說是正式簽約的 Steam 遊戲發行人(團隊),但透過綠光發行與直接跟 Steam 官方簽約發行是不一樣的管道,未來想再發行遊戲還是需要再提交一次綠光供玩家投票。(但不需要再付任何上架費用囉!)


當你的專案通過綠光,頁面上方的橫幅訊息會變成 " 這個遊戲在社群的幫助下已經通過了 Greenlight! "

按下 " 繼續提交 " 以開始後續申請加入 Steamworks 的程序。







登入 Steam Greenlight 開發者帳號。



進入 Steamworks 頁面後,可以先點選 " Get Access " ,獲得進入 SDK 頁面的權限。



關於後續遊戲上架的方法,這邊都有正式的文件可供瀏覽,讓你上傳遊戲到 Steam 更得心應手。

P.S. 這部分的資訊因有保密合約將不公開。





接著,按下第一個的 " 申請 " 按鈕提交遊戲吧!

P.S. 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與 VR 相關的選項。



申請加入 Steamworks 開發人員計畫前,一樣請先閱讀相關規範。




接著填入公司資訊吧!(皆以英文填寫)

當然這系列文章是以獨立開發者為例,所以都會以獨立開發者的角度引導大家如何填寫。

一般來說,獨立團隊大多不會有公司行號,尤其首次通過綠光的專案,提案人是公司行號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公司資訊可以填寫一位團隊代表人的資訊即可。

例如公司法定名稱可以填寫團隊代表人的 " 銀行帳戶英文名稱 " ,而公司形式則是填入 " A Sole Proprietorship " ,意指「獨資經營者」



以下資訊也必須使用英文填寫,例如地址以及簽署者全名等等。

台灣開發者,州/省" Taiwan "國家也選擇 " Taiwan "

簽署者全名與剛剛填寫的 " 銀行帳戶英文名稱 " 要一模一樣。

簽署者職務填寫 " Owner " ,電話需加國碼 886



如果填寫的格式不正確,就會顯示以下錯誤訊息,要再仔細檢查喔!



下一個步驟便是簽署合約啦!分為保密合約銷售合約




最後是申請加入 Steamworks 最麻煩的程序輸入付款資訊輸入稅務資訊



首先是輸入付款資訊,這個比較簡單一點,選擇銀行帳戶國家 " Taiwan "




收款人姓名必須與剛剛填寫的 " 銀行帳戶英文名稱 " 一模一樣。

銀行 SWIFT 代碼銀行英文名稱可以到以下網站搜尋:
http://www.swiftcode.info/bank/?BankCountryEN=TAIWAN

銀行英文街道地址則可以利用郵局中譯英地址功能: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SearchZone/index.jsp?ID=130112



最麻煩的是輸入稅務資訊,因為這個要等待第三方機構審核通過,最快也需要等待一個星期左右才有結果(審核通過或失敗)



請先閱讀以下說明。



開始填寫稅務資訊

Registering as 選擇 " Individual / sole proprietor or single-member LLC "

紅字部分建議勾選 " Yes " ,可以讓審核作業更迅速準確。

獨立開發者的話,第三項 " Business, Trade,... " 不用填。

如果團隊代表人沒有其他國籍, " Country of birth "" Country of Citizenship " 都是 " Taiwan "" Primary telephone number " 手機號碼要加國碼 886

" Identity documentation " 是官方要審核的文件,可以選擇護照駕照身分證,台灣開發者選護照就是填護照號碼,駕照或身分證則是填身分證字號



兩個都選 " Yes "



這邊詢問你是否為美國公民,依個人情況選擇。



獨立開發者的話就填寫 " individual "



是否跟美國有任何關係相關測試,如果都不符合選擇最後一項 " None of the above apply "



選擇 " Taiwan "



Taiwan TIN 指的就是身分證字號,記得勾選 " I confirm that... "



依據個人是否在美國有經營事業來選擇。



接著系統會產生一份報表,可以直接前往下個步驟。



六項全部勾選,填寫下方資訊。

Name of beneficial owner 以及 Capacity in which acting 皆填寫最一開始的輸入的 " 銀行帳戶英文名稱 " 即可。



繁複的輸入稅務資訊作業就告一個段落啦~



接下來就是等待第三方身份認證機構寄發 Email ,然後再回信附上團隊代表人的護照駕照或身分證其中之一的掃描檔即可(看你當初是選擇哪一項,就附上那類的證件檔案)。






◆ 經驗分享:

這邊分享一下 Caliburn Studio 通過稅務審核的時程, 2016.11.28 正式提交所有加入 Steamworks 的資料12.06 收到 Valve 來信,當天就回信並附上所需證件檔案,從審核資訊來看,隔天 12.07 就被審核通過了

由此可見,稅務資訊的審核效率是非常不錯的,但可惜的是,當你稅務通過後,官方並不會像綠光通過一樣寄發通知信給你,你只能自行登入查看是否通過

記得當時團隊以為官方會寄發通知信,就一直等,過了十幾天登入才發現早就已經審核通過了,真的是有點囧啊 QAQ


按下右下角的 " 繼續 " ,就正式成為 Steamworks 的開發夥伴囉!







「Steam Greenlight 投票通過後,如何申請加入 Steamworks」的經驗分享就到這邊,敬請期待此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就是最後一篇「順利審核通過加入 Steamworks 後,如何上架遊戲到 Steam 平台」,會在《泡泡星球的娜塔莉》正式上架到 Steam 之後釋出喔!

我們下次見~